
捕的拼音: bǔ 注音:ㄅㄨˇ
部首: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10画 康熙字典:捕(11画)
简体部首:扌部 部外笔画:7画 总笔画:10画 造字法:形声:从扌、甫声 可拆字为“扌 甫”
繁体部首: 扌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贤淑,成功,可爱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RGEY 仓颉:QIJB 郑码:DFB 中文电码:2198 区位码: 1822 四角号码: 53027
统一码:6355 笔顺编号: 1211251124 笔顺读写:横竖横横竖折横横竖捺 捕的笔顺 一丨一一丨フ一一丨丶
捕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捕)bǔ ㄅㄨˇ
捕bǔ(ㄅㄨˇ)
⒈ 捉,逮:捕捉。捕获。捕杀。巡捕。缉捕。捕风捉影。
方言集汇
粤语:bou6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pu3 [客英字典] pu5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台湾四县腔] pu5 pu3
详细解释
捕 bǔ
〈动〉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catch;arrest]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seek]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词性变化
捕 bǔ
〈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policeman]。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常用词组
捕处、捕房、捕风弄月、捕风捉影、捕获、捕快、捕捞、捕猎、捕拿、捕杀、捕食、捕鼠、捕役、捕捉
捕 bǔ
〈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policeman]。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汉语大字典
[①][bǔ][《廣韻》薄故切,去暮,並。]
(1)捉拿。
(2)追寻。
(3)从事缉捕的差役。
(4)姓。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音步。【說文】取也。【增韻】擒捉也。
又其人在而直追取之曰逮。其人亡而討捕之曰捕。【前漢·灌夫傳】遣吏分曹逐捕。
又【韓延壽傳】吏無追捕之苦。
又姓。漢捕巡。
又【集韻】方遇切,音付。擊取也。與搏同。
说文解字
取也。从手甫聲。
取也。从手甫聲。薄故切
(捕)取也。此與搏義別。从手。甫聲。薄故切。五部。
英语翻译
arrest, catch, seize
带"捕"字的组词
严捕 、兜捕 、分捕 、剿捕 、劾捕 、勾捕 、名捕 、围捕 、密捕 、察捕 、巡捕 、巡捕房 、广捕 、应捕 、张捕 、征捕 、微捕 、打捕 、批捕 、抟空捕影 、拒捕 、拘捕 、招捕 、拿捕 、挨捕 、捉影捕风 、捉捕 、捉风捕影 、捉风捕月 、捕击 、捕厅 、捕取 、捕告 、捕壮 、捕处 、捕头 、捕影 、捕影拿风 、捕影系风 、捕役 、捕快 、捕房 、捕手 、捕执 、捕拏 、捕拿 、捕捉 、捕捞 、捕掳 、捕援 、捕搏 、捕景 、捕杀 、捕治 、捕猎 、捕生 、捕索 、捕缉 、捕获 、捕获量
带"捕"字的成语
抟空捕影 、捉影捕风 、捉风捕影 、捉风捕月 、捕影拿风 、捕影系风 、捕风弄月 、捕风捉影 、捕风系影 、掩目捕雀 、掩眼捕雀 、握风捕影 、望风捕影 、系风捕影 、系风捕景 、螳螂捕蛇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闭口捕舌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