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取名寓意 > 䏑字的意思

  拼音  dì zhì   注音  ㄉ一ˋ ㄓˋ   
简体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肉部  
五笔  QMWW  仓颉  BOBO  郑码  RSOO  四角  27227  结构  上下统一码  43D1  笔顺  ノフ丶丶丨フ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统一码

䏑字UNICODE编码U+43D1,10进制: 17361,UTF-32: 000043D1,UTF-8: E4 8F 91。

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A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异体字

English

(same as U+7099 炙) to burn; to heat; to roast; to broil

康熙字典

䏑【未集下】【肉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正韻》之夜切,音蔗。《韓愈·元和聖德詩》萬牛臠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炙【卷十】【炙部】

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从炙。,籒文。之石切

说文解字注

(炙)炙肉也。炙肉各本作炮肉。今依楚茨傳正。小雅楚茨傳曰。炙、炙肉也。瓠葉傳曰。炕火曰炙。正義云。炕、舉也。謂以物貫之而舉於火上以炙之。按炕者俗字。古當作抗。手部曰抗扞也、方言曰抗縣也是也。瓠葉言炮、言燔、言炙。傳云。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抗火不同加火之逼近也。此毛意也。箋云。凡治兔之首宜。鮮者毛炮之。柔者炙之。乾者燔之。此申毛意也。然則鳧鷖、楚茨、行葦燔炙並言。皆必異義。生民傳曰。傅火曰燔。貫之加於火曰烈。貫之加於火、卽抗火也。生民之烈、卽炙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燔、加於火上也。炙、貫之火上也。三者正與瓠葉傳相合。然則炙與炮之別異又可知矣。許宗毛義。故炙下云炙肉也。用楚茨傳爲文。卽瓠葉傳之抗火曰炙也。不用瓠葉而用楚茨者、其字从肉。故取炙肉之文也。火部曰熹炙也、炮毛炙肉也、裘炮炙也、?置魚筒中炙也皆是。其引申之義爲逼近熏炙。如桑柔傳曰赫、炙也是。从肉在火上。有丳貫之加火上也。此可以得抗火之意。之石切。古音在五部。○炙讀去聲則之夜切。一義一字耳。或乃別其義併異其形。長孫訥言曰。差之一畫。詎惟千里。見炙从肉。莫問厥由。輒意形聲。固當从夕。及其晤矣。彼乃乖斯。若靡馮焉。他皆倣此。據此知小徐本火部有炙字。云炙也。从火、夕聲。葢唐以前或用羼入許書。凡炙之屬皆从炙。

)籒文。徐鍇曰。今東京文有此字。豈謂東京賦與。今文東京賦作燔炙。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您可能感兴趣

㢩

㢩 拼音 dì 注音 ㄉ一ˋ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

䱃

䱃 拼音 dǐ zhì 注音 ㄉ一ˇ ㄓˋ 部首 魚部 部外笔

㭽

㭽 拼音 dǐ 注音 ㄉ一ˇ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

䣌

䣌 拼音 dǐ 注音 ㄉ一ˇ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8画

䴞

䴞 拼音 dí 注音 ㄉ一ˊ 部首 鹵部 部外笔画 14画

䍕

䍕 拼音 dǐ 注音 ㄉ一ˇ 简体部首 网部 部外笔画 0画

䮤

䮤 拼音 dí hè hé 注音 ㄉ一ˊ ㄏㄜˋ ㄏㄜˊ 部首

䂡

䂡 拼音 dǐ zhǐ 注音 ㄉ一ˇ ㄓˇ 部首 石部 部外笔

㪆

㪆 拼音 dǐ 注音 ㄉ一ˇ 部首 攴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

䵠

䵠 拼音 dí 注音 ㄉ一ˊ 简体部首 黑部 部外笔画 3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