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经穴位图
肾经穴是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与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主要用于治疗相关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经穴位及其功效和位置: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滋阴降火、醒神苏厥、强肾补肾、降血压血脂、治疗失眠。
然谷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阴挺、阴痒、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等。
太溪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治疗头痛目眩、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月经不调、失眠健忘、腰脊痛等。
大钟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功效:用于治疗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足跟痛、二便不利等。
水泉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功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腹痛等。
照海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用于治疗咽喉干燥、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复溜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功效:治疗泄泻、水肿、腹胀、盗汗、脉微细、身热无汗、腰脊强痛等。
交信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疝气等。
筑宾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功效:治疗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等。
阴谷穴
位置: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功效:用于治疗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等。
横骨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治疗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疝气等。
大赫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用于治疗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等。
气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治疗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阳痿等。
四满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小腹痛、遗精、遗尿等。
中注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治疗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等。
肓俞穴
位置: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功效:用于治疗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等。
商曲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治疗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等。
石关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用于治疗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不孕等。
阴都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治疗腹胀、肠鸣、腹痛、便秘、不孕、胸胁满等。
腹通谷穴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效:用于治疗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等。
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常用于调理身体机能、治疗相关疾病。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效果。
肾经穴位图(1)
肾经穴位图(2)
肾经穴位图(3)
肾经穴位图(4)
肾经穴位图(5)
肾经穴位图(6)
肾经穴位图(7)
肾经穴位图(8)
肾经穴位图(9)
肾经穴位图(10)
肾经穴位图(11)
肾经穴位图(12)
肾经穴位图(13)
肾经穴位图(14)
肾经穴位图(15)
肾经穴位图(16)
肾经穴位图(17)
肾经穴位图(18)
肾经穴位图(19)
肾经穴位图(20)
肾经穴位图(21)
肾经穴位图(22)
肾经穴位图(23)
肾经穴位图(24)
肾经穴位图(25)
肾经穴位图(26)
肾经穴位图(27)
肾经穴位图(28)
肾经穴位图(29)
肾经穴位图(30)